第十届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术论坛暨未来领军英才卓越学术计划项目中期交流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1-06   作者:  浏览次数: 16

为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集中展示我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成果,2024年12月29日,第十届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术论坛暨未来领军英才卓越学术计划项目中期交流会在闵行校区第二教学楼举办。本届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主办,卓越学院、历史学系、光华书院协办,24位特邀专家、70多位汇报选手和近200位学生共同参加活动。

1.jpg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彭超、历史学系副系主任李晔梦、光华书院副院长谢雨杉、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金库出席开场仪式。彭超副处长代表教务处致辞,他结合三中全会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式学习,并指出每年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展示了学生们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的进步,也是对他们科研成果的重要检验。未来,教务处将与相关部门合作,丰富双创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人才。

3.jpg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翔宇同学向大家讲述了她的科创竞赛故事,从项目选题、文献阅读与研究设计到成果展示和软件工具使用等多个方面展开分享。她强调了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多学多看,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提升科研效率,并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科研环节。

4.jpg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姜修涵同学结合其大创项目“子女随迁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科创探索经历和个人志愿服务的经历,讲述了研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她鼓励同学们重视专业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经验积累、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以及社会责任感。

5.jpg

专家代表、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金库教授分享了四点深刻体会:一是同学们选题时展现出的使命感和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二是团队合作中体现出的集体力量和协作精神;三是展示科研成果时表现出的思辨能力和自我反思;四是整体过程中展现的多方面优秀素质,包括严谨的科学态度、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他鼓励同学们持续创新,创造崭新的未来。

6.jpg

据悉,本届论坛经院系推荐和教务处审核共有56项结题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入围,13个未来领军英才卓越学术计划项目进行中期汇报与展示交流,24位特邀专家分别对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并给予改进建议和意见。论坛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过程公开透明,答辩秩序良好,营造了浓厚的本科生双创氛围。

v        7.jpg8.jpg

        10.jpg9.jpg

        14.jpg13.jpg

本科生创新创业学术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是教务处依托“大创计划”开展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校级层面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实践教育改革,持续搭建创新实践交流展示平台,集中展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本届论坛根据学科大类共设立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理学、信息工学、教育师范等八个分论坛,通过现场路演答辩的方式角逐优秀报告。

未来,教务处将围绕卓越育人总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未来领军英才卓越学术计划,以“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涵养“科学家精神”为目的,以“超越知识点的思维训练”为导向,持续构建高水平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不断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聚后备力量,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十届本科生创新创业学术论坛“最佳报告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推荐学部

(院系)

项目名称

项目

负责人

项目

指导教师

传播学院

基于宣传片的上海城市形象国际推广研究

周嘉怡

许德娅

外语学院

单词银行——情景、交友与中法文化互动平台

雷云月

王静

公共管理学院

框架效应对个人养老金缴纳意愿的影响:基于调查实验的研究

冷卓璇

陈力闻

社会发展学院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童年经历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宋昕宇

万国威

体育与健康学院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教练员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程祖恩

尹志华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高灵敏度PI空芯光纤SF6气体传感器的研制

祝润苗

敬承斌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镍催化1,3烯炔的对映选择性氢单氟烷基化反应

马创

余金生

地理科学学院

微塑料对河口潮滩沉积物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过程影响机制

胡旭

尹国宇

生命科学学院

新结构泛KRAS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谭芷涵

逄秀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面向情感认知的图像和音乐互生成技术研究

梅嘉豪

董道国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社交网络图像隐蔽通信关键技术和演示系统

程宇

殷赵霞

数学科学学院

黑暗中的摸索:以技术研发推动视障学生的数学学习

张心煜

柳笛

孟宪承书院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理科跨学科课程开发

曹珍毓

杨洁